小学课堂上开设景泰蓝制作手工课,学生们连学两学期仍津津有味;中学课堂开展中草药文化课,请来中草药大师现场教授中药方剂的制作方法……早在2021年1月,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了详细部署。两年来,广州市不少中小学和幼儿园大胆探索,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取得成效,既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也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品位。近日,记者就此走访了市内部分学校。
(相关资料图)
景泰蓝走进小学课堂
掐丝珐琅制作受欢迎 “国宝级”大师来上课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其造型特异,制作精美,特色鲜明。从两年前开始,越秀区文德路小学便引入了掐丝珐琅手工制作课程作为学生们的选修课。在该校美术室内记者见到,美术老师温奕逊正在指导学生们“掐丝”,学生们一板一眼学得非常认真。如今这门课程已成为该校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
温奕逊介绍,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繁琐,学习这门选修课的都是该校的高年级学生。老师会先带领大家画稿,为方便制作,一般会选择较为简易的图案,再进行上胶和覆盖线条;完成这两道工序后,接下来是最重要也最难的掐丝环节,先选取合适长短的金丝,将金丝捋平,用镊子将金丝竖起来,轻轻地按在线条上,再将多余的金丝剪除,最后调整形状,整个掐丝图案才算完成。“我们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该校校长黄丽芳说。
为了让传统文化课更见实效,学校不仅安排了专门的选修课,还请了工艺大师们作为校外导师来授课。记者看到,在这堂掐丝珐琅课上,校外指导老师杨剑也在现场指导学生。他告诉记者,掐丝珐琅这种非遗文化工艺,对学生们来说还是需要耐心和反复练习。
为了让孩子们把传统文化学精学透,该校还会请一些“国宝级”大师来上课。前不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景泰蓝非遗传承人钟连盛就为师生们带来了大师课《传统文化中华之魂,非遗彰显文化自信》,这也极大增强了孩子们学习景泰蓝的积极性。
黄丽芳表示,通过掐丝珐琅工艺课,学生们既学了知识,也体验了工匠精神。“孩子们对传统文化课的浓厚兴趣超出我们的想象。”
中草药课程进中学校园
开发“科技+”农创课程 学生一学期可辨认30种中草药
近日,大同中学初中部的金银花刚迎来丰收。在该校约500平方米的“本草天地”里,种着田七、金银花等20多种中草药,一年到头都有中草药可以收获。记者了解到,中草药课程一直是该校这几年重点推介的传统文化课程。
大同中学党总支书记曾丽芬告诉记者,这些年学校一直在推广中草药文化,并根据低、中、高年级的不同状况设置了选修课。她介绍,学校搭建了中草药文化进校园的课程体系,开辟了大同岭南中草药园,开发出“农根、农识、农活、农艺、农创”五农并举课程。在“农识”课中,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岭南中草药,制作标本里的岭南中草药,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经过一学期的“理论+实践”学习,初中生至少可以辨认30种中草药。“农活”课程则要求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将“责任田”中种植的中草药种活并做好记录;而在“农创”课程中,学校开设了3D打印中草药植株模型、艾条凉茶防疫小香囊制作、岭南中草药智慧栽培系统开发等“科技+”农创课程。
此外,该校还从校外聘请“大咖”来上课。从2019年开始,该校与南方医科大学开展合作,派出两位教授来为中学生们讲授中草药知识和中药方剂制作工艺;不仅如此,该校周边不少农户都是种植中草药的“土专家”,所以学校还聘请了几位农户作为学生们的“校外导师”。
岭南文化“唱”进幼儿园
学唱粤语童谣 每天接受古诗词熏陶
不仅是中小学,广州不少幼儿园如今也在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近日,曾在今年春节登上广东少儿春晚的番禺区东城幼儿园的一众小演员再次献上节目《童游广府》,精彩的表演博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老骑楼、木趟门、西关小姐……在传统西关旧楼里,萌娃们带领大家尝鸡公榄,赏舞龙舞狮,听赛龙夺锦,品味广府风土人情。
该园园长刘梦玲告诉记者,为增强幼儿对广府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园围绕创建岭南文化特色幼儿园的目标,开展以传唱粤语童谣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每周二幼儿园设立“岭南传统文化日”,鼓励孩子们学唱粤语童谣,培育文化自信。
此外,该园还先后开展过“沙湾古镇”“石湾公仔”等主题活动项目以及“肠粉奇遇记”等精品课程,为幼儿探索传统文化魅力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而在番禺区金沙湾幼儿园,则开展了诵读、吟唱、表演等形式的古诗吟唱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让孩子们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节奏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展示的信心。
该园党支部书记姚伟红介绍,幼儿园将“赏”“诵”“唱”融入孩子们每天生活的过渡环节,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知经典古诗词的情韵。“赏”是在每天餐前、餐后或自由活动游戏时播放古诗歌曲,营造有诗意的班级氛围; “诵”则是利用离园前的碎片时间集体轻声诵读,帮助幼儿体验古诗词美好的韵味;“唱”则是每日一练,老师弹琴,孩子跟唱,在美好与专注的氛围中,孩子的正确音高概念逐步建立,良好节奏感逐步形成。
“国粹”进校园 让传统文化根植青少年心中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副秘书长徐捷这些年一直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他推动下,“班班唱.古诗吟唱”活动已经在广东几十所幼儿园和小学推广开来。徐捷表示,要通过“国粹”进校园,让中华传统文化根植青少年心中。
徐捷认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件关乎文化传承的大事。不仅能让传统文化精髓薪火相传,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让他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徐捷表示,传统文化从来不缺吸引力,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推广途径。“以传统古诗词为例,古诗词吟唱的魅力大家并不陌生,而央视曾用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以演唱诗歌的形式给观众以全新体验,也给了我们接触诗歌、体味文化的另一种途径。通过古诗吟唱的方式将时下元素和古诗词结合,完成古今对话凝视,用当下的故事去解读诗词中的情境,然后产生共情。这样能超越时空界限,广大幼童即便不懂得古诗词的意思,但也能体会到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也因此有了新的韵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