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应急

话剧《英雄儿女》:英气不减,浩气长存

2023-08-02 15:26:0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英气不减,浩气长存

——简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英雄儿女》

作者:宋宝珍


(相关资料图)

自童年时代,我观看次数最多的电影就是《英雄儿女》,它的故事、人物、场景于我而言十分熟悉。但是当我看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话剧《英雄儿女》,仍有一种熟悉的陌生化效果,有一种惊奇和惊喜的感动。70年前的7月27日板门店协议签署,70年后的这一天,反映抗美援朝伟大壮举的话剧《英雄儿女》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不仅是对于那些牺牲在战场的英灵们的庄严祭奠,也是赓续红色传统、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主创人员提出“跨越70年,复刻上海的英雄儿女”,这种艺术姿态反映了他们的创作心态,既然是“复刻”,那么剧中就有一些一成不变的东西被保留了下来。

首先是红色主题不变,英雄主义不变。抗美援朝战争打破了美帝国主义机械化部队不可战胜的口号,显示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疆土,保卫和平的坚定信念。王成战伤未愈就坚决要求上前线、在战场上独自一人也要守住阵地,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为什么这句口号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为什么今天的人听到之后仍然热血沸腾?因为这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家国、牺牲个体拯救族群的集体主义精神,一种天地有正气、千秋尚凛然的英雄气概。王芳毅然参加志愿军,在前线为战士、哪怕一个战士也要尽职尽责地演出,为救战友从不计较个人的生死安危。王文清、王复标一个在前线指挥作战,一个在后方奋勇支前,还有上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前线的有力支援,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交响曲,也是延续至今、鼓舞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二是昂扬基调不变,叙事结构不变。此剧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出战、战之能胜的勇气和决心。叙事的大关目因循了巴金的小说和改编的电影,保留了战场上兄妹相遇、生死别离、歌唱英雄、二王相认等重要情节,个体与群体、平凡与崇高、战争与和平、奋斗与牺牲、短暂与永恒,在戏剧中有机统一,形成抓牢人们心灵的戏剧张力和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满足了人们走回历史、回溯从前的心理意绪。

三是人物关系不变,纯真情感不变。王成、王芳的兄妹关系,王文清、王复标的革命者与工人群众的关系,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真诚、纯正、善良、美好的感情,依然像洁净的山泉一样,不染世俗的尘埃,不带功利的色彩。正是这种宝贵的情感状态,让舞台剧《英雄儿女》依然葆有那种理想主义色彩,让人们忘却一般生活的繁琐和庸常,进入到令人心驰神往的纯净而美好的审美境界。

《英雄儿女》虽然自称“复刻”经典作品,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对红色基因的复刻,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守正,对经典艺术的尊重。这并不意味着舞台剧《英雄儿女》没有创新,事实上,在主题的深化、内涵的开掘、形象的刻画、当代的意识、形式的创新等方面,都显示了戏剧思维的重要作用,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新时代的《英雄儿女》自有新的时代气息、新的经典诠释、新的文化意识、新的艺术风貌,体现了喻荣军驾驭题材的深厚功力,也体现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中青年演员们形象塑造能力。可以说这样的王成、王芳,这样的志愿军战士和人民群众,成功将观众带回到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岁月。也可以说,不变的是精神,是气质;变化的是肌理,是形式。

谈其变化,一是从戏剧思维出发,让戏剧主线更突出,场面更集中,情节更凝练,张力更凸显。此剧紧紧抓住王成王芳这对英雄儿女的叙事主线,深化他们的情感关系和生死别离之后的缱绻思绪。抓住王芳的身世之谜,引出她两个父亲的莫逆之交。

二是从戏剧时空设计出发,强化了战斗前线坑道里的戏剧,旧历新年宣传队员与前线战士结成对子、相互鼓励、保家卫国的场面令人动容。多媒体设计,增强了戏剧的表现空间。天上敌机嘶鸣,炮火轰鸣,地上多个具体时空交错、并置,一边是王成为小四川揉搓冻伤的双脚,一边是王芳参军直奔前线;一边是战场上决死搏斗,一边是指挥所团长、政委发布命令;前线的思想阵地与整体战局、激战的前线与和平的祖国密切相关。

三是从戏剧的情感张力出发,深化了王成、王芳的兄妹情,王成与小四川、团长与政委等志愿军战士的战友情,王成与王文复标的父子情,王芳与王文清、王复标的父女情,军民情、民族情、家国情,在剧中都有具体展现,其中的抒情场面,让观众身临其境,深受触动,击中了人们的泪点。

四是从戏剧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目的出发,拉近了上海这座英雄城市与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密切关系。剧中人飙起了上海话,上海的地理地标、上海的现代符号、上海的红色历史、上海的风情气息、上海的流行音乐都融进了这部戏剧。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充分肯定的优秀戏剧。若对作品提出具体的建议,一是,能否在合适的地方给观众留出回味、鼓掌的间隙。二是谢幕之后,可否循环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来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让观众离开剧场时仍有一种雄浑的旋律、深沉的感动萦绕心中。未来,希望此剧越来越好,成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经典保留剧目。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

关键词:

上一篇:嵩山少林寺现在的门票多少钱啊,
下一篇:最后一页